201404150925421660s

1病原

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属痘病毒科,副痘病毒属,其对常用消毒剂敏感,但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,自然条件下,羊舍、羊毛上的病毒可存活半年,其在牧场上可存活2个月,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,该病毒对3%硼酸、2%水杨酸钠和10%漂白粉有抵抗力。2%氢氧化钠或1%醋酸可在5 min内将病毒杀死。不同地区分离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。本病是不易净化的,成为潜在的羊群持续危害的因素。

 

2流行特点

本病主要危害山、绵羊,以6月龄内的羔羊或幼羊最为易感,常呈群发性流行。羔羊发病率高达100%,1周龄内幼羔发病后病死率高达90%;成年羊发病较少,多为散发。病羊是主要传染源,刚组建的羊群

 

和第一年生产羔羊易发,特别是病羊的痂皮带毒时间较长,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,健康羊常因皮肤、黏膜擦伤处接触到病原而感染发病。本病无明显季节性,但以春秋产羔季发病较多。由于病毒的抵

 

抗力强,羊群一旦被感染则不易清除,可持续危害羊群多年。

 

有区域性,即使是邻近村,不同草场,不同道路,以及从来没有相遇过的羊群不会被感染。

 

3临床症状

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天~3天。其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,即唇型、蹄型、外阴型,偶见有混合型。

 

唇型为最常见。病羊首先在口角、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,继而发展成水痘或脓疱,脓疱破溃后,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。若为良性经过,痂垢就逐渐扩大、加厚、干燥,1周~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。严重病例,患部继续发生丘疹、水泡、脓疱、痂垢,并相互融合,波及整个唇部,面部、眼睑和耳廓,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的污秽痂垢,痂垢下往往伴有肉芽组织增生,使得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,严重影响采食,病羊逐渐衰弱死亡。病程长达2周~3周。有的病例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,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,使病情加重。口腔黏膜也常受害,在唇内面、齿龈、颊部、舌及软腭上形成脓疱和溃烂,伴有恶臭味。少数病例可因继发性肺炎而死亡。通过病羔羊的传染,母羊奶头皮肤,也可发生上述病变。继发性感染还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第四胃。

 

蹄型多发生于绵羊,山羊极少见。多单独发生,偶有混合型。多见一肢患病,有时也有多肢甚至全部蹄端患病。常在蹄叉、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或脓疱,破裂后形成溃疡。若发生继发感染,则化脓坏死可波及皮基部和蹄骨,病羊跛行,长期卧地。间或还有在肺脏、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,严重者因衰弱或败血症而死亡。

 

外阴型此型少见。患羊阴道出现黏性或脓性分泌物,阴唇和附近的皮肤肿胀、疼痛,出现溃疡;乳房、乳头的皮肤发生脓疱、烂斑和痂垢,还会发生乳房炎。公羊的阴鞘肿胀,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。单纯的外阴型很少死亡。

 

4病理变化

病死山羊极度消瘦,口唇有黑色结痂,结痂延伸至面部,口腔内有水泡、溃疡和糜烂,面部皮下有出血斑;口角、唇、舌面等部位有结痂、溃疡;气管环状出血、充血;肺脏充血、肿胀,颜色变暗;心肌和心外膜有点状出血;小肠壁变薄,轻度出血;其他部位无特征性变化。

 

5诊断方法

1临床诊断

 

本病主要危害群养山羊,以3~6月龄的羔羊最严重,病程在15天以上。

 

病初流口水,后来出现口角周围肿胀,甚至肿胀扩大的整个头部,致使羊无法张嘴啃草,咀嚼困难

 

绵羊感染率低,达30%左右,主要是感染成年羊。病变部位主要在蹄部,仅见羊有轻微跛行

 

山羊感染后,首先在口唇周围出现丘疹,如大豆样,继而变成水疱和脓疱,脓疱破裂后结痂,使整张嘴形成黑褐色桑葚样硬伽,有的烂斑可扩展到上鼻、眼部。

 

2鉴别

 

1)羊口疮

 

主要发生于幼龄羔羊,口角周围出现丘疹、脓疱、结痂或增生性桑葚状痂垢,病变是增生性的,常形成大的增生疣状物,一般无体温反应。

 

2)口蹄疫

 

病羊口腔黏膜上可见水疱、烂斑和弥漫性炎症病灶,病羊体温升高;死于急性心肌炎的羔羊,可在左心室壁和中膈心肌切面上见到黄白相间的条纹或斑点(“虎斑心”病变)。

 

3)羊痘病

 

所有羊只均易感染发病,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,且体温升高,全身反应重,结节呈圆形凸出皮肤表面,界限明显。

 

4)溃疡性皮炎

 

多发于l岁以上或成年羊,其病变发生在颜面和上唇,在唇边缘与鼻孔之间,不波及唇联合处。腿部损伤也常在蹄冠和趾间隙之间,覆盖厚痂,无凸起,额下见坏死溃疡灶。

 

5)坏死杆菌病

 

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,无结痂、丘疹病变,也无疣状增生物。

 

3实验室诊断

 

1)病料采集

 

采集病变局部水泡液、水泡皮、脓泡皮及深层痂皮。

 

2)电镜观察

 

病料制片,磷钨酸钠负染后电镜检查,见非普通形态的羊口疮病毒粒子。结合流行病学、症状和病变可确诊。

 

3)动物接种试验

 

将病料制成乳剂,划痕接种于健康羔羊口唇,次日接种部位红肿,继而出现水泡,4~6天形成脓泡,经3~4周脱落。

 

6预防措施

1对新购入的山、绵羊隔离观察

 

建立羊只引进隔离观察制度。条件允许,新购入羊只第一年内不要和原来羊只混群饲养。

 

2建立免疫程序

 

初生的羔羊用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在羊只口腔黏膜内接种免疫。

 

3加强羊的饲养管理

 

防止皮肤黏膜损伤,特别是幼羔口腔黏膜娇嫩,在出牙阶段,易致外伤,应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带刺植物的草地放牧,尽量不喂干硬的饲草,可适当加喂食盐,减少羊啃土啃墙,防止发生外伤。

 

4羊舍清洁消毒

 

定期清扫羊舍并用2%-3%的火碱对羊舍及饲饮用具进行彻底消毒。

 

7治疗方案

1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,可用食醋或1%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,涂以碘甘油,或涂抹土霉素、四环素、红霉素等软膏,每天2次。

 

2对重症羊只要注意继发感染,可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和抗病毒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。如用:①病毒灵(每千克体重0.1g)+青霉素钾(每千克体重5mg)肌内注射。②维生素C5mL+维生素B110mL,

 

肌内注射,每天1次,连用3d为1个疗程,间隔2-3d进行第2个疗程,连用2个疗程。

 

专家提示

 

本病也可以感染人和猫,应加强防护工作,人感染后主要症状是顽固性口腔炎

 

在本病流行地区,采用山羊痘病毒灭活苗接种,能有效控制该病发生(接种最佳时间是每年5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