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反刍兽疫零星发生,提前做好预防
近期各个地方小反刍兽疫又有零星发生,为防止小反刍兽疫的再次反弹,各个地区畜牧局积极做好预防建议工作。
小反刍兽疫属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。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型传染性疾病,主要感染小反刍兽,特别是绵羊和山羊,野生动物偶尔感染,未见有人感染该病的报道。
一、病原简介
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,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,特别是山羊高度易感。主要侵害淋巴组织及消化道上皮组织,以突然发热、眼鼻排出分泌物、呼吸失调、口腔溃疡、咳嗽、恶臭的腹泻和死亡为特征。
二、流行病学
1、传染源。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,组织,或被其污染的草料、用具和饮水等。
2、传播途径。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,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。病畜急性期自分泌物、排泄物及呼气等排出病毒,成为传染源。同地区之动物,以直接接触方式或经由咳嗽而行短距离飞沫传染,不同地区因以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,故须管制感染区羊只及相关物品的移出。一般认为羊只恢复後不会成为慢性带原者,但感染後潜伏期间,可能传播本病。
病毒发现于精液及胚胎,故可能会经人工授精或胚移植传染。
感染母羊发病前1天起至发病後45天期间,乳汁含病毒,故可经乳汁传染。
病毒在体外不易存活,故各种病媒的传播机率低。病媒虫亦不认为会传播本病。
3、易感动物。山羊及绵羊为主要的感受性动物,山羊较绵羊感染性高且临床症状较严重。不同品种的山羊或同品种不同个体的感受性亦有不同。
4、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~5天,最长21天,首次入侵时,所有感受性羊群即大爆发本病,但一旦常在後,变为散发,随季节性羊羔的出生而病例增加。
三、临床症状
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的一种以发热,眼、鼻分泌物,口炎,腹泻,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,该病临床症状和牛瘟相似,但只有山羊和绵羊感染后才出现症状,本病潜伏期多为4-6天,发病急,高热可达41℃以上,持续3-5天,病畜精神沉郁,食欲减退,体重下降,鼻镜干燥,口鼻腔分泌物逐渐变成浓性黏液,如果病畜不死,这种症状可以持续14天。发热开始的4天内,口腔黏膜先是轻微充血及出现表面糜烂,大量流涎,小区坏死通常首发于牙床下方黏膜,其後坏死现象,迅速向牙龈、硬颚、颊、口腔乳突、舌等黏膜蔓延。坏死组织脱落,出现不规则且浅的糜烂斑。部分羊的口腔病变者,2 天内痊愈,这些羊可能恢复。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,严重脱水,消瘦,怀孕羊可能流产。随之体温下降,因二次细菌性感染出现咳嗽、呼吸异常,发病率可达100%,死亡率可达100%。
四、治疗
1.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。
2.使用羊全清配合刀豆素肌肉注射,1次/天,连用2天。
3.针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。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,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。